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焦陕西省政府关于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

2025年10月09日 字数:1568
  □文/本刊记者 崔琳 李程

  近年来,我省坚持把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补短强弱的重要抓手和有力举措,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9月22日,陕西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听取了省政府关于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
  报告显示,近年来,我省坚持把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补短强弱的重要抓手和有力举措,建立完善专班推进、项目观摩、晾晒成绩等工作推进机制,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强化规划引领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我省坚持以政策机制、产业培育、园区提质、城乡融合为抓手,强化县域经济基础支撑,先后出台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双十条”政策措施,划分产业功能县、农产品主产县、生态功能县,推动县域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出台促进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建立健全重点企业“一对一”服务机制,有效应对贸易摩擦。
  针对下一步工作,报告明确,完善规划政策支持体系,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阶段性要求,加快编制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相关专项规划,科学确定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在抓好现有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等政策基础上,推进政策绩效评价,加快调整不适应当前发展形势以及有关工作实际的政策举措,确保政策不断档、接续实施。加快制定我省《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办法。完善人才支持政策,加强数字化、开放型、专业化等人才培育,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推动重点产业链群建设 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024 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4540.7亿元,形成半导体、汽车、光伏等外向型产业集群。一体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治理数字化,上半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8%。以5G和千兆光网为代表的“双千兆”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咸阳、宝鸡分别获批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7家企业入选工信部卓越级智能工厂。传感器与物联网、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产业链群规模超千亿元。
  报告显示,下一步,我省一体推进全链创新、全面改革、全域开放,加力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坚持以产业化为导向,依托50条重点产业链,大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外向型产业、数字产业,支持民营企业延链补链强链。引导县域错位发展,加快形成苹果种植及深加工、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制造、食品加工等一批百亿培壮、千亿突破的特色产业集群。建立“通道+平台+产业”联动机制,以开发区为载体,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集聚上下游配套企业,打造国际加工储运基地和开放产业集群。推进传统农业、工业与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培育光子、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分层分类推进智能工厂建设。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今年上半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49.8%,较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截至7月底,民营企业数量达152.68万户,其中“五上”民营企业达到31790户,占“五上”企业数量比重为86.9%。我省开展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七大行动”,支持民营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常态化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持续做优“陕企通”服务平台,狠抓诉求意见办理。
  针对下一步工作,报告明确,持续打造更优发展环境,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按照“五统一、一开放”要求,持续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排查清理专项整治,规范涉企执法检查。扎实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完善高新技术、规模以上、“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等民营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支持民营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设研发机构,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培育更多科技型民营企业。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加快加力清理拖欠企业账款。进一步转变招商理念,更加注重招引高质量项目,提升“投资中国·选择陕西”品牌影响力。
  编辑/李程(lcpup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