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合力 汇聚推进养老服务发展

2025年10月09日 字数:1895
社会委连续6年开展了养老服务立法调研、专题调研和执法调研,多措并举推动构建高水平养老服务体系,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在我省落地见效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和监督支撑。
  持续拓展要素保障质效 加大专业人才的培训培养力度
  “十四五”以来,陕西省发展改革委下达中央预算内资金18.75亿元,省级预算内基建投资5200万元,支持养老服务项目建设。陕西省财政厅下达各级财政资金、福彩公益金19.9亿元支持养老服务工作。省自然资源厅将3万亩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纳入全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开通养老服务设施项目用地审批“绿色通道”。省教育厅在28所高校、33所中职院校开设老年保健与管理等涉老专业11个,专业布点115个。省民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累计培训养老护理员17.6万人次,超8000名养老护理员和近3000名养老服务行业从业者取得相关等级证书,人才支撑能力持续提升。
  不断强化要素保障,夯实工作力量,让养老服务持续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离不开千千万万的养老服务从业者,以养老服务技能人才为重点推动养老服务人才结构持续优化。“进一步加大养老护理人员特别是专业人才的培训培养力度,逐步提高我省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水平。”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张红建议,关注养老服务的可及性与负担性,扩大中低收入群众适配养老机构的供给,确保质量可靠,价格可承受。关注人才结构性短缺及可持续性弱的问题,政府主导、教育、民政等部门从顶层设计,专业设计,职业培训及社工培训多方面构筑养老服务人才体系,做好养老服务大文章。
  完善多元供给体系 推进养老服务事业的产业融合发展
  多元供给,各类要素保障更加有力。各级政府部门聚焦养老服务痛点、堵点问题,持续探索创新,让养老服务供给内容更加丰富、主体更加多元、形式更加多样。报告显示,我省不断完善多元供给体系。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18个全国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示范县(区),县级特困供养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建成440个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互助幸福院运营数量分别为2538家和9419家,运营率分别为86%和77%。贯通协调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养老服务形态,截至2024年末,全省完成4.7万户特困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新建老年助餐点4929个。
  稳步提升支付保障水平。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持续调整基本养老金,不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十四五”以来,省民政厅下达123亿元,为全省492.4万7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下达3936万元,为全省2.6万经济困难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补贴。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开展个人养老金、商业养老金试点,累计积累养老资金50亿元,为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养老需求提供了更坚实的资金支撑。
  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事业产业融合发展。成功举办两届西安国际养老产业博览会,签约金额近百亿元。发布《养老服务白皮书》,推进旅居养老,与17省份签订《银发经济旅居康养合作框架协议》。实现银企对接与养老金融双向赋能,推动“险资入陕”规模近百亿。构建“养老+文化+旅游+科技”生态圈等。
  我省的养老工作仍需持续努力 建议高度重视农村老人的养老服务工作
  持续探索,创新养老服务质量不断优化。陕西省人大社会委主任委员、省人大常委会社会工委主任惠进才审议时表示,总体来看,我省的养老工作仍需持续努力。目前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任务重。2024年60岁以上老人达 887万人,未来10年占比将由22%增至30%左右。二是投资少。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不足,有重“少”轻“老”现象。三是不平衡。关中好于陕北陕南,陕南好于陕北,城镇好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好于相对落后地区。四是养老工作中消防、医保、助餐、助医长护险等关键问题需进一步研究解决,建议持续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事关亿万农村老年人的幸福生活,要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建议高度重视农村老人的养老服务工作。”审议时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赵水利说,补全农村养老短板,推动城乡服务均等化,鼓励低龄老人服务高龄群体,扩大县域养老项目倾斜,优先在乡村振兴重点县布局区域养老中心,加快护理型床位乡镇全覆盖的步伐。探索“县聘乡用”护理员共享模式。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王军营审议时建议,高度重视农村老人的养老服务工作。有些地方农村互助幸福院的运营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推进相互交流,推广成功经验。
  在保障医疗数据安全的同时,提升老年人数字健康素养,真正推动医疗服务可及性与人文关怀同步提升,让养老服务持续发展。审议报告时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张玉明说:利用区块链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支持建设智慧互助的养老平台,推进养老服务的智能匹配,保障养老产业合理有序运行。
  编辑/燕子(hchwyx7810@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