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业联络站”里的双向奔赴
——商南县人大常委会助力茶叶高质量发展侧记
				2025年10月09日
				字数:1114
				
			
		
    商南县人大常委会召开“人大代表·局长面对面”活动。   □文/王强 赵军
从“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到“一片叶子兴一座城”,商南人大用一场茶香里的对话,把民意转化为动能,为秦岭深处的这片绿叶写下高质量发展的新注脚。在这场双向奔赴中,商南茶产业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希望。
秦岭深处的商南县人大代表茶业联络站内,茶香袅袅,沁人心脾。30余名人大代表与县茶产业发展中心、自然资源局、文旅局等10余个部门的“一把手”围坐一堂。在3个多小时的热烈交流中,23个问题被现场“接单”,17项承诺当场“立账”,为商南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勾勒出一幅充满希望的蓝图。
调研先行 为“茶”把脉定向
“不是来摆成绩,而是来找短板。”活动伊始,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端强便为整场交流定下了务实基调。
茶产业,作为商南县的支柱产业之一,不仅承载着经济发展的重任,更与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紧密相连。回顾过往,商南茶园面积逐步扩大,茶叶品质稳步提升,茶旅融合也初现成效,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如影随形。茶叶品牌影响力不足,茶旅融合项目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游客体验有待优化,茶膳开发推广缺乏系统性……制约着商南茶产业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的发展。
为了精准找到产业发展的难点,会前两个月,县人大常委会围绕“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主题,紧扣人大代表票决民生实事项目、产业发展瓶颈、重点意见建议办理三大方向,组织代表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代表们走遍全县10个镇(街道)、23家茶企,发放问卷、夜谈茶农,倾听来自一线的声音。经过梳理,共收集到品牌弱、链条短、老茶园低产等56条诉求,最终合并形成9个“必答题”,直击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活动现场,各部门纷纷“亮家底”、晒政策。县茶产业发展中心率先发言,介绍了全县茶园面积达29万亩,年产茶叶8800吨,但品牌溢价低、老茶园占比超四成,亟需“二次创业”的现状。自然资源局用“一张图”解读耕地保护与产业扩张的平衡点,为产业发展划出“红线”。文旅局端出茶海公园改造计划,为茶旅融合描绘美好前景……政策解读为“问政”预热,让代表们“带着问题来,奔着答案去”。
现场解答 凝聚发展合力
“茶业区域公用品牌怎么建”“项目资金怎么申报”“线上怎么销售”代表接连发问,部门负责人现场“接招”,一问一答间,发展堵点被逐一拆解。
县人大代表、茶叶联营公司相关负责人刘保柱率先举手,“区域公用品牌的建设、推广、科研,有没有专项资金?怎么申报?”
县茶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当场亮出“两张牌”:一是省农业农村厅茶产业专项资金,专用于加工厂改造、设备升级等转型项目,企业按指南申报,全程公开透明;二是苏陕协作、巩固衔接等统筹资金,重点投向集中连片茶园改造、品牌营销、茶旅融合,由企业、合作社或村集体对口申报,发改、农业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