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监督之力守护秦岭生态屏障
				2025年10月09日
				字数:1111
				
			
		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有效推进离不开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配合。商南县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与实践,构建起协同保护格局。深化县内部门协作。积极督促县政府建立健全跨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强化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林业、水利等部门间的协作。以丹江流域污染防治工作为例,多部门协同治理机制得以建立,共同推进河排污口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关键任务。通过联合执法、信息共享、定期会商等举措,各部门紧密配合,丹江流域水质稳定达标,为群众守护了清洁水源。加强县镇两级联动。通过指导镇(办)人大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形成上下贯通的监督合力。创新采用“县镇同步、条块结合”模式,镇(办)人大同步开展执法检查,确保监督工作无遗漏、全覆盖。2023年,在配合商洛市人大开展《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执法检查时,县人大常委会与镇(办)人大紧密协作,取得显著成效。推进区域协同共治。积极与省、市人大保持密切沟通,联动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监督工作。同时,推动县检察院定期召开陕豫鄂毗邻地区检察机关生态环境联席会议,共享信息、协同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与毗邻地区共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玉皇山跨区域公益诉讼”等4项跨区域协作平台,强化了区域间的协同保护,有效应对了跨区域生态问题。
强化法治保障 彰显监督权威
商南县人大常委会把“法治”作为守护秦岭生态的硬核之盾,聚焦检察机关公益诉讼职能,推动公益诉讼成为捍卫秦岭绿水青山的利剑。聚焦重点精准监督。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助力检察机关精准发力。通过组织听取和审议相关报告等形式,将监督重点精准锚定在水源地保护、固体废物污染、违规建设等秦岭生态保护的关键领域。三年来,县检察院围绕秦岭生态立案公益诉讼36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34件,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16件;同步办理非法狩猎、盗伐林木、非法采矿等刑事案件41件52人,批准逮捕2件3人,让违法者无处遁形。创新生态修复机制。推动检察机关建立“公益诉讼补植复绿基地”“增殖放流基地”,累计督促修复林地150亩、增殖放流鱼苗2万余尾,让山林重披绿装,让河流重焕生机,为秦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生态修复,不仅弥补了生态环境损失,还增强了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完善行刑衔接机制。支持检察机关依托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强化对行政机关执法的监督。发出34份检察建议,督促对52名被不起诉人作出行政处罚,逐步构建起“行政执法 + 检察监督 + 司法审判”的共治格局。鼓励检察机关创新协作机制,建立了“林长 + 检察长”“河长 + 检察长”等创新机制,强化法律在秦岭生态保护中的作用,为秦岭的绿水青山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让每一棵树、每一滴水都有法治“守护人”。
(作者系商南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
编辑/李程(lcpupu@126.com)
	强化法治保障 彰显监督权威
商南县人大常委会把“法治”作为守护秦岭生态的硬核之盾,聚焦检察机关公益诉讼职能,推动公益诉讼成为捍卫秦岭绿水青山的利剑。聚焦重点精准监督。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助力检察机关精准发力。通过组织听取和审议相关报告等形式,将监督重点精准锚定在水源地保护、固体废物污染、违规建设等秦岭生态保护的关键领域。三年来,县检察院围绕秦岭生态立案公益诉讼36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34件,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16件;同步办理非法狩猎、盗伐林木、非法采矿等刑事案件41件52人,批准逮捕2件3人,让违法者无处遁形。创新生态修复机制。推动检察机关建立“公益诉讼补植复绿基地”“增殖放流基地”,累计督促修复林地150亩、增殖放流鱼苗2万余尾,让山林重披绿装,让河流重焕生机,为秦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生态修复,不仅弥补了生态环境损失,还增强了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完善行刑衔接机制。支持检察机关依托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强化对行政机关执法的监督。发出34份检察建议,督促对52名被不起诉人作出行政处罚,逐步构建起“行政执法 + 检察监督 + 司法审判”的共治格局。鼓励检察机关创新协作机制,建立了“林长 + 检察长”“河长 + 检察长”等创新机制,强化法律在秦岭生态保护中的作用,为秦岭的绿水青山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让每一棵树、每一滴水都有法治“守护人”。
(作者系商南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
编辑/李程(lcpup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