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人大监督与检察监督协同发展赋能社会治理的几点思考
				2025年10月09日
				字数:1608
				
			
		前调解成功案件27.88万件、增长13.58%,检察机关提出抗诉、再审检察建议同比上升10.69%、133.79%,有效提升司法工作质效。
检察法律监督 以履职创新增强治理效能
构建规范化联络体系。为解决实践中代表委员联络工作制度配套与组织保障不完善、监督融合度不高的问题,省检察院从制度设计和组织领导方面构建上下一体的联络工作新格局。制定人大代表联络工作实施办法,建立和规范定期走访、专题汇报、征求意见和建议反馈等机制;形成检察长负总责、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各部门发挥主体作用、办公室统筹协调、上下级检察机关一体联动的组织领导体系,将检察工作与人大、政协转交案事件、建议提案办理紧密结合,实现同部署、同开展、同落实,确保代表委员联络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2024年,全省检察机关办结代表建议231件,邀请人民监督员监督办案3244件次,群众对检察队伍满意率达98.96%。
创新监督参与路径。积极创新方式方法,拓宽代表委员有序参与和监督检察工作的渠道。充分借助人大代表联络站,常态化开展“走进代表联络站”活动,精准了解代表委员关切问题,同时宣传检察工作、通报典型案事例,寻找双方履职的契合点。部分地区在检察机关设立代表联络站,进一步凝聚“人大+检察”监督合力,实现精准联络。如,有的检察院对接人大代表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构建“专业化+社会化”未成年人关护模式,为涉案未成年人提供多方面法治帮扶。拓宽邀请代表委员参与检察活动的广度和深度,邀请其参与检察听证、宣告送达、检察开放日等公开性活动,拓展至重要办案环节,充分发挥代表委员朴素的公平正义观,促进“三个效果”有机统一,提升检察履职水平。
推动监督双向转化。建立代表建议与检察线索衔接机制,检察机关定期对代表建议、委员提案进行分析研判,筛选监督线索,经调查核实后转化为监督案件。同时,人大代表从检察机关制发的各类检察建议等工作中,梳理适合以人大监督、民主监督方式推动的对策建议,强化监督的双向贯通与转化。如商南县检察院在办理伪劣灭火器公益诉讼案中,邀请省市人大代表实地调研,推动形成“刑事打击+公益诉讼+行业治理”的立体化监督模式,有效解决公共安全隐患。
路径之探 “叠加监督”赋能社会治理现代化
构建常态化联动载体。由人大牵头建立“监督协同清单”,明确党委、人大、检察等监督主体的权责衔接,实现信息共享、线索互移。如区人大常委会与检察院联合每年不定期开展联动监督,将未成年人保护、养老服务、督促保障无障碍设施建设与监管等民生领域列为重点,召开联席会议研判问题。2024年该区人大组织代表专题调研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区检察院随后邀请省、市级人大代表十余名在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开展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活动,与省关中平原地区检察院、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省儿童心理学会联合会签《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协作机制》,融合各自职能优势,依托品牌共建,共享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基地、家庭教育指导、法治教育、帮教矫正等资源。组织辖区师生代表2批次前往开展实地法治教育活动。
创新专业化共治模式。依托代表专业特长搭建监督平台,西安市人大代表、灞桥区政协委员杨爱丽深耕养老与青少年教育领域,与灞桥区检察院共建“未成年人观护帮教基地”,并落户区百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该基地整合“人大代表监督+检察法律监督+养老服务资源”三方力量:杨爱丽代表定期参与基地活动,收集未成年人家庭诉求;检察院指派检察官开展法治宣讲、心理矫治;养老服务中心提供场地与社工支持,形成“帮教—监督—评估”闭环。运行以来,已帮助12名涉罪未成年人回归社会。
完善全链条监督机制。人大将检察建议落实情况纳入专项督查,通过“调研—审议—督办—评价”流程强化刚性。如针对食药安全、文物保护等热点问题,灞桥区人大、街道办各人大联络点组织专题座谈,推动相关问题得以顺利高效解决;检察院定期向人大报告检察建议及法律监督工作亮点成效,接受代表评议。这种“人大跟踪督办+检察具体实施”的模式,既确保监督不脱节,又推动治理措施落地。
编辑/李程(lcpupu@126.com)
	检察法律监督 以履职创新增强治理效能
构建规范化联络体系。为解决实践中代表委员联络工作制度配套与组织保障不完善、监督融合度不高的问题,省检察院从制度设计和组织领导方面构建上下一体的联络工作新格局。制定人大代表联络工作实施办法,建立和规范定期走访、专题汇报、征求意见和建议反馈等机制;形成检察长负总责、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各部门发挥主体作用、办公室统筹协调、上下级检察机关一体联动的组织领导体系,将检察工作与人大、政协转交案事件、建议提案办理紧密结合,实现同部署、同开展、同落实,确保代表委员联络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2024年,全省检察机关办结代表建议231件,邀请人民监督员监督办案3244件次,群众对检察队伍满意率达98.96%。
创新监督参与路径。积极创新方式方法,拓宽代表委员有序参与和监督检察工作的渠道。充分借助人大代表联络站,常态化开展“走进代表联络站”活动,精准了解代表委员关切问题,同时宣传检察工作、通报典型案事例,寻找双方履职的契合点。部分地区在检察机关设立代表联络站,进一步凝聚“人大+检察”监督合力,实现精准联络。如,有的检察院对接人大代表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构建“专业化+社会化”未成年人关护模式,为涉案未成年人提供多方面法治帮扶。拓宽邀请代表委员参与检察活动的广度和深度,邀请其参与检察听证、宣告送达、检察开放日等公开性活动,拓展至重要办案环节,充分发挥代表委员朴素的公平正义观,促进“三个效果”有机统一,提升检察履职水平。
推动监督双向转化。建立代表建议与检察线索衔接机制,检察机关定期对代表建议、委员提案进行分析研判,筛选监督线索,经调查核实后转化为监督案件。同时,人大代表从检察机关制发的各类检察建议等工作中,梳理适合以人大监督、民主监督方式推动的对策建议,强化监督的双向贯通与转化。如商南县检察院在办理伪劣灭火器公益诉讼案中,邀请省市人大代表实地调研,推动形成“刑事打击+公益诉讼+行业治理”的立体化监督模式,有效解决公共安全隐患。
路径之探 “叠加监督”赋能社会治理现代化
构建常态化联动载体。由人大牵头建立“监督协同清单”,明确党委、人大、检察等监督主体的权责衔接,实现信息共享、线索互移。如区人大常委会与检察院联合每年不定期开展联动监督,将未成年人保护、养老服务、督促保障无障碍设施建设与监管等民生领域列为重点,召开联席会议研判问题。2024年该区人大组织代表专题调研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区检察院随后邀请省、市级人大代表十余名在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开展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活动,与省关中平原地区检察院、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省儿童心理学会联合会签《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协作机制》,融合各自职能优势,依托品牌共建,共享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基地、家庭教育指导、法治教育、帮教矫正等资源。组织辖区师生代表2批次前往开展实地法治教育活动。
创新专业化共治模式。依托代表专业特长搭建监督平台,西安市人大代表、灞桥区政协委员杨爱丽深耕养老与青少年教育领域,与灞桥区检察院共建“未成年人观护帮教基地”,并落户区百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该基地整合“人大代表监督+检察法律监督+养老服务资源”三方力量:杨爱丽代表定期参与基地活动,收集未成年人家庭诉求;检察院指派检察官开展法治宣讲、心理矫治;养老服务中心提供场地与社工支持,形成“帮教—监督—评估”闭环。运行以来,已帮助12名涉罪未成年人回归社会。
完善全链条监督机制。人大将检察建议落实情况纳入专项督查,通过“调研—审议—督办—评价”流程强化刚性。如针对食药安全、文物保护等热点问题,灞桥区人大、街道办各人大联络点组织专题座谈,推动相关问题得以顺利高效解决;检察院定期向人大报告检察建议及法律监督工作亮点成效,接受代表评议。这种“人大跟踪督办+检察具体实施”的模式,既确保监督不脱节,又推动治理措施落地。
编辑/李程(lcpup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