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实践教育沃土 铸就五育融合新篇
——绥德县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十年探索与创新
				2025年10月09日
				字数:1489
				
			
		
   
   □文/刘国栋
绥德县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以“新课标”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十年来深耕实践教育沃土,构建了“多元平台—特色课程—文化传承—未来赋能”四位一体的育人体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探索出一条特色路径。
立足实践 构建多元育人平台
学校以“立德树人,实践育人,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服务”为核心,打造“三区五馆六体验六实践”立体化教育生态,采取场馆育人,润物无声的方法推行教育模式。学校设立的主题教育馆包括环保节能、消防禁毒、国防教育等主题场馆,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树立责任意识,其设立的科技体验馆有VR科技、3D打印、智能机器人等现代化设施,点燃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未来的竞争力。劳动教育区有开轩蔬园、春风苑烹饪基地,让学生在耕耘与烹饪中领悟“一粥一饭,当思来处”。团队拓展区展示了启智苑的协作训练、躬行苑的仿长征路,锤炼学生意志品质,传承红色基因。非遗传承区设有行德园窑洞的手工坊、六艺阁的才艺展示,让陕北秧歌、泥塑等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历史长廊呈现绥德教育发展、廉政走廊,以文化人,以史明志,多元平台打破传统课堂边界,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真正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课程为核 传承与创新并举
学校立足地域特色,开发100余门实践课程,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有机融合:非遗传承课程,主要包括秧歌与鼓乐,将民间艺术融入美育,让学生在节奏中感受文化魅力;泥塑与剪纸,通过手工实践,传承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农耕体验,从播种到收获,让学生体会“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石磨豆浆,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营养学结合,弘扬饮食文化;智能编程,结合机器人、3D打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动手能力;生态探究,采用无定河水质监测、植被考察,提升科学素养与环保意识。课程设计既扎根黄土文化,又面向未来科技,让学生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成长。
文化为脉 实践为魂
学校将文化基因融入实践教育,构建“理念—视觉—环境”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根据现实和学校办学特点,制定了校训精神,即“和衷共济,格物致知”强调合作与求真,“惟实励新,自强不息”激励创新与奋斗。教师誓言“厚德载物,启智求真”彰显教育者的使命与担当。学校设立的LOGO设计课程,字母SDSJ代表绥德实践,寓意少年儿童活力迸发,积极参与实践,成为新一代祖国的栋梁。色彩语言为黄土色与青翠绿交织,寓意扎根传统、生机勃发。道路命名,学校根据校园特点命名的“耕耘路”“鹏程路”等,赋予空间教育意义。景观设计,诗经田园、廉政巷等,让每一处角落都成为育人载体。通过以上项目的设立,使学生明白文化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感、可触、可践行的生活实践,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品格。
面向未来 践行教育使命
在“双减”政策与乡村振兴背景下,学校以“综合实践+”为路径,探索新时代育人模式,教师专业发展,打造“实践教育名师工作室”,提升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学校与高校合作开展课题研究,推动实践教育理论创新;联合企业、非遗传承人共建实践基地,拓展教育资源;开展“乡村振兴小管家”项目,引导学生服务家乡建设;建设“智慧实践平台”,实现课程资源共享与学习数据分析,利用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红色教育与科技体验。学校不仅是实践基地,更是教育创新的试验田,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绥德方案”。
从黄土高原到无定河畔,绥德县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以十年坚守,书写了“实践育人”的生动答卷。未来,学校将继续以“新课标”为指引,以“五育融合”为目标,让每一个孩子在这里实现脚下有根,在劳动中锤炼品格,眼中有光,在创新中拥抱未来,心中有梦,在文化中汲取力量,通过努力,使实践教育的薪火照亮更多学子的成长之路。